孩子看电视或看黑板时,为什么会习惯性地“眯眼”?看书或玩手机时为什么会不自觉地离书本或手机屏幕很近?看远处的人或物时为什么会不自觉地歪头?长时间用眼后,为什么会不自觉地用手揉眼睛或频繁眨眼?孩子的这些近视征兆你留意到了吗? 近日,由人民网主办、人民在线承办的“第二届国民视觉健康高峰论坛”在京举行,该论坛旨在凝聚起全社会关注儿童眼健康问题的共识,主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,分享并推广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前沿成果和创新经验。 每天2小时,每周14小时以上户外活动,可让青少年近视发生率降低10%以上 8月27日,教育部公布调研结果发现,与2019年年底相比,半年来,中小学生近视率增加了11.7%,其中小学生的近视率增加了15.2%。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迫在眉睫。 原卫生部副部长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局长、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创会主席佘靖表示,“近距离长时间用眼”和“缺乏户外运动”这两个造成青少年近视的主要原因仍没有得到根本缓解,课业负担重和沉迷电子产品,使青少年长时间、近距离用眼的现状不断加剧。 “新冠肺炎疫情期间,居家隔离一度成为生活常态,青少年户外活动时间更少,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进一步增多,又极大地增加了出现眼部健康问题的风险。”佘靖呼吁,全社会要建立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的综合防控体系,通过政府支持、家长关注、学校重视、专业医院干预,齐抓共管,才能实现防控目标。 在论坛上,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咨询事业部项目总监、主任舆情分析师芦珊发布了《中国青少年近视防控大数据报告》(以下简称《报告》)。 《报告》对比了不同年龄段、不同地域孩子“白天”与“晚上”用眼时长和户外有效暴露时长,指出当前儿童青少年用眼时长超出标准1倍有余,户外有效暴露时长严重不足。大数据显示,2020年1-7月,青少年全天用眼距离为32.3±9.4厘米,其中,17.7%的青少年平均每日用眼距离低于33厘米的标准线;全天近距离用眼时长253.2±172.5分钟(推荐时长为120分钟),其中,75.3%的青少年平均每日近距离用眼时长超过2小时。 《报告》指出,青少年近视防控需要“光合作用”,坚持户外活动必不可少。疫情防控常态化后,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,更需要鼓励低年级学生多参与户外活动。“户外活动是独立保护性因素——每天2小时,每周14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,可让青少年近视发生率降低10%以上。一方面,太阳光照强度比室内光高数百倍,促进多巴胺释放,而多巴胺能抑制近视的发生发展;另一方面,高强度光照可使瞳孔缩小、景深加深,模糊减少,也能起到抑制近视的作用”。 孩子上学不宜太早,预防关口要前移 在论坛上,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眼视光学组组长、温州医科大学原党委书记吕帆提出了四点启示:将防控工作前移到小学,孩子上学不宜太早,加强户外活动,为孩子提供更优的健康管理。“我们发现,迟一年上学的孩子近视患病率低很多。当下,孩子越来越在年幼时就发生近视了,小孩子一旦近视进展就非常快,如果进入高度近视,那时眼睛的疾病问题会带来很多伤害”。 教育部体卫艺司原巡视员廖文科也表示,孩子们近视发生的年龄越来越提前,要从幼儿园开始防控。2018年,教育部等8部门印发《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》的通知指出,严禁幼儿园“小学化”教学,要保证儿童每天2小时以上户外活动,寄宿制幼儿园不得少于3小时,其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。幼儿园教师开展保教工作时要主动控制使用电视、投影等设备的时间。 “虽然国家已经对幼儿期间的防近工作提出了要求,但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,尤其是相对于中小学而言,幼儿园还没有真正动起来。”廖文科呼吁广大幼教机构、幼儿工作者、家长重视幼儿防近,尤其让幼儿多参加户外活动,远离手机、Pad等近距离观看的屏幕。 学校家庭齐联动,筑起防近视“防火墙” 《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》明确了防近目标——到2023年,力争实现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2018年的基础上每年降低0.5个百分点以上,近视高发省(区、市)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。 廖文科认为,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取决于几个因素:课业负担能否真正降下来,电子产品能否真正管起来,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否真正动起来,学生的护眼意识能否真正建起来,学校和家庭的联动机制能否真正建起来。“当然造成近视因素很多,还有采光、照明、课桌椅配套等问题,我们要全面推进”。 廖文科表示,预防近视,学校与家庭是主战场。寒暑假期间,孩子们视力比在校期间下降得更厉害,原因之一就是家长没有防近视的意识,对孩子疏于管理,放任孩子们玩手机、看Pad、看电视,户外活动也很少。同时,社会的体育设施也有欠缺,很多地方没有场地给孩子们活动。 “孩子们更多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,放学回家后的用眼卫生习惯,电子产品的使用、户外锻炼的时间,包括家庭的视觉环境、学习环境是不是有利于近视的预防,这些都与近视发生密切相关,都需要家长的监管。”廖文科说,防近视必须是学校与家庭的联动配合,任何一个方面的缺失都不可能产生很好的效果。 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张曼玉 来源:中国青年报 (责任编辑 :支艳蓉) |